專案期間:2025年8月14日 ~ 2026年9月30日
提醒: 贊助金額最低額度為300元
一、 致力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 迷途的孩子像風箏:看見特殊境遇青少年的需求(服務對象)
據衛福部近年調查統計,每年12~15歲國中階段就學不穩定人數超過2000 人,許多研究也顯示實際就學不穩定地的黑數遠高於目前通報數字的4倍。其中,中輟青少年多因家庭失能、心理挑戰或學習困難而中輟,成為像是迷途風箏般的少年。近年台灣中輟生的原因,個人因素(身心議題、情緒壓力調適等)的比例超過一半,約佔51%,少年時期無法穩定就學的學生,也出現較高的失學風險(45%反覆輟學)、未來在失業與觸法的可能性因此增加,其中,以未成年少年觸法案件來說,因學校「適應不良」而衍生的犯罪者,高達近8成的占比,嚴重影響青少年未來的社會適應性與職涯發展。
(二) 讓戲劇拉回斷線的風箏:用藝術成為少年議題的「藝」種解方
2014年青藝盟啟動「風箏計畫」,從嘉義民和國中開始,將戲劇教育帶進輟學、家庭支持不足、或有身心議題無法穩定就學的少年身邊,透過表演藝術的陪伴,鼓勵並引導學生在戲劇中自我探索、練習表達與辨識情感,我們看到學生在學習態度與情緒穩定上顯著的蛻變,更反映在持續提高的升學率。
2022年獲得教育部部長潘文忠的肯定與支持,啟動「牽風箏的人」戲劇教育支持輔導陪伴計畫,由青藝盟培訓具專業與熱忱的戲劇老師(教學藝術家),深入中介教育場域,穩定陪伴高關懷學生。2025年,計畫升級為2.0版,與衛武營合作擴大師資培訓規模,並導入社會情緒學習(SEL)核心素養,期望建立全台中介教育戲劇師資庫,克服地區資源不均的問題,並預計拓展服務至12所中介學校及更多中途班、課後單位。透過戲劇教育的多年推行,陪伴許多青少年重新找回面對困境的能力與信心,進而扭轉生命的路程。
二、 組織核心
25年來,青藝盟致力透過「戲劇教育」、「戲劇陪伴」與「藝術培力」三大核心行動,陪伴臺灣青少年面對成長中的迷惘與扭轉特殊境遇青少年的社會邊緣處境。長年推動的計畫,皆是以戲劇教育支持青少年身心發展為核心;希望透過戲劇教育作為主軸串連起青少年對自我意識的探索及建立,而戲劇具有獨特的情意元素和個體性展現,讓青少年得以在角色詮釋與故事情節裡,用藝術的語言自由探索、呈現及統整自身所處的文化及社會價值脈絡。
特別在台灣青少年人口結構從 176 萬降至 117 萬的少子化,及網路科技快速發展下,青少年的情緒健康與行為偏差問題有日益惡化的趨勢,其中不乏有認同迷失、缺乏連結與同理心匱乏等情況,培養同理心、創造力與心理韌性,成為當前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
而「戲劇」豐富的啟發創造力、鍛鍊心靈韌性與建立正向價值觀的特性,都是極其適合做為青少年情意教育的媒介。在青藝盟始終秉持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下,與時下青少年面臨的困境,持續推動戲劇教育的影響力,更是青藝盟始終不變的信念。「戲劇」富含的創造力、培養心理韌性的獨特力量,正是情意教育中最適合青少年的媒介。青藝盟持續以戲劇深耕教育,堅信藝術能為青少年帶來啟發與改變,這也是青藝盟始終如一的核心信念。
(一) 長年辦理的計畫業務
在台灣,藝術教育資源仍顯不足,青藝盟透過每年舉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提供長達半年以上的專業戲劇陪伴,串聯全台高中職青年,累計超過20,000名青少年參與劇場創作與演出,並以SDGs為主題,回應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行動。此外,戲劇培訓和實作過程中,青年團隊可從中磨練團體協作、創意激發,培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基本能力,並且獲得戲劇演出完整過程的實戰經驗。
此外,青藝盟於2014年以「風箏計畫」展開中介學校的戲劇教育課程,延伸戲劇教育觸角,協助就學不穩定少年培養同理與情緒表達、問題解決與社會認知等能力,藉此發掘自我認知、定位人生。「風箏計畫」從一所學校開始,至2022年起和教育部合作,培訓許多教師成為「牽風箏的人」的教學夥伴,成為教學現場重要的戲劇教育實踐家。2025年更合作於衛武營擴大師培量能,持續針對就學不穩、需特殊輔導的青少年,打造可持續、可複製的教學與心理支持機制。
各項計畫也重視地區資源的串聯與整合。「花樣戲劇節」以學生所在地媒合在地劇團師資,強化劇場與地方連結;「牽風箏的人」召集各地藝術師資,逐步建立地方師資庫,持續以「地區為根、戲劇為橋」串連青年與地方資源,實踐公共參與與文化永續。
(二) 團隊介紹
青藝盟|團隊組織成員
青藝盟組織結構,分為營運部、行政部與藝術影響力部。營運部負責資源開發與合作拓展,行政部整合財務管理與組織制度優化,藝術影響力部則細分為「計劃組」和「花樣組」,分別專注於推動「牽風箏的人2.0」與「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計畫。
青藝盟不斷連結政府、企業、藝術、教育等各界專業人士共組顧問團隊,期以建構創意、朝氣蓬勃、以青少年為中心的平台,打造一個更好的臺灣。
青藝盟|風箏計畫顧問團隊
三、 組織成果
(一) 花樣戲劇節:打造全台最大青少年劇場培力平台
青藝盟自2000年起推動「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累積逾20,000名青少年參與。每年號召40所以上高中戲劇社團投入舞台劇創作,並以SDGs永續指標為主題,鼓勵學生從自我出發、關懷社會,打造屬於青少年的公共展演平台。據問卷統計,95%的參與者表示有提升藝文參與意願,68%更成為長期戲劇觀眾,此外,花友職涯發展數據顯示,約19%投入表演藝術領域占比第一,並孕育出如雲門舞集與優人神鼓舞台監督、逆風劇團等優秀的藝文人才,展現計畫在人才培育與藝術上的影響力。
(二) 牽起生命風箏:戲劇教育讓中介青少年獲得翻轉生命機會
為深化教育平權與地方影響力,青藝盟自2014年起推動「風箏計畫」,將戲劇教育導入中介學校,陪伴特殊境遇青少年,培養其情緒表達、自我覺察與社會互動能力。在嘉義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推動多年,升學率由2017年不到五成提升至2023年100%,展現戲劇教育的轉化成果與療癒性。2022年,進一步啟動「牽風箏的人」計畫,整合戲劇、心理與教育資源,培訓22位教學藝術家進入全台8所中介學校,陪伴114位學生展開為期兩年的戲劇課程。課程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元素,並建構可複製的教學模組,具備可評估性與永續性,為教育現場與地方發展建立穩固的藝術師資網絡。
(三) 透過戲劇療育青少年情緒,創造社會影響力
面對全球性挑戰——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青藝盟以SDG3「健康與福祉」為核心,於2024年推出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新劇作《行動代號獨角獸》,結合劇場與生命議題,透過戲劇引導生命探討與情緒認識。2024年完成6場專業演出後,預計未來將比照2021年《再見,老狼》情緒教育巡演經驗,啟動偏遠校園與非山非市校園演出,將生命教育落實至在地校園,期望以藝術行動回應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降低自傷風險,為校園注入正向支持與共感力量。
青藝盟的核心價值在於將藝術向下扎根,透過「教育平等」、「在地連結」、「社會參與」三大面向,持續創造跨區域、跨世代的戲劇影響力。無論是花樣戲劇節串連各地高中社團、戲劇師資與地區劇團,還是牽風箏的人計畫深入中介學校媒合在地教學資源,青藝盟始終致力打造一個讓青年能自我表達、社會參與、並拓展未來想像的多元公共平台。
四、 案例分享
案例一、「老師~記得幫我們爭取哦,國三我們還想上戲劇課哦。」
幾位慈輝班的少年,在學期最後一堂課,不斷提醒著戲劇老師與青藝盟的夥伴,要協助他們跟學校主任溝通在課業更繁忙的國三,保留上戲劇課的機會。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戲劇課,一位因為身心議題長期在學校被排擠的少年和另一位家庭支持不足生活自理能力還要加油的少年幾乎異口同聲說:「在戲劇課老師會聽我們說話,演出來就可以講想講的話,很輕鬆啦!」
案例二、「戲劇表演藝術做到學校老師在教學之外所做不到的事情,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打開作為人的感官與感受」。
在北部一間中介教育的慈輝班,聽到一個累了一整天滿臉疲態卻帶著堅定語氣的主任跟青藝盟夥伴分享了這句話。當時,主任誠實的說,一開始他其實不覺得戲劇課程能有什麼作用,一學期過後他扎扎實實看到學生對於戲劇的喜愛與改變,他很高興當時決定導入戲劇課。主任分享一位同學總是戴著口罩也不喜歡講話,然而,一學期的課程下來,同學不僅拿下口罩,對自己有信心,也更願意跟老師表達與分享他的感受。晚上八、九點的學校廣場,主任剛忙完讓學生準備就寢,他說他還想繼續堅持照顧好這群少年。
五、 用車需求
(一) 服務區域概況
青藝盟目前已穩定支援以下地區的中介學校:
· 基隆縣(大德分校慈輝班)
· 新北市(明德國中部慈輝班、正德國中慈輝班)
· 桃園市(楊梅國中秀才分校)
· 苗栗縣(建國國中慈輝分校)
· 台中市(善水國中慈輝班)
· 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
· 花蓮縣(秀林國中慈輝班)
部分學校位處非都會區,車程常含高鐵+火車+計程車接駁,平均每月一位講師往返一校之交通費約900–1,500元不等。
(二) 交通支出類型與需求
1. 入校拜訪 : 出席者包含青藝盟工作人員與戲劇導師。每月共計4趟,單趟約1,240~2,480元
2. 戲劇導師授課 : 每月穩定往返各地點 4 次,每位講師平均單趟距離約 35–146 公里不等,單人單次車資約為900~1,500元。
3. 訪視觀課 : 每月一次,訪視團隊成員包含青藝盟夥伴、戲劇導師、企業端人員,人數約7~13人不等,單次訪視總計車資根據轉承需求,約落在8,860~17,360元。
每月租用車資總開銷為144,088元,高鐵火車車資總計為124,964,一學期的車資總費用為269,052元。
(三) 車型與行政支援規劃
本計畫預計先選定「嘉義、苗栗、花蓮」三地較為偏鄉的據點,作為試辦用車服務的縣市,亦可透過測試與教師回饋,來思考師資配置與未來通車的解決方向。
1. 提供固定接送戲劇教師的「定點共乘車輛」,以替代個人高鐵與計程車轉乘的時間及車資成本,提高效率與節省支出。
2. 亦會透過未來持續在地的教學藝術家,以減少長途支援帶來的成本。
3. 配置行政協調人員負責排課、接送與記錄追蹤,提升整體教學調度與資源使用率。
六、 社會影響力與成效
(一) 青少年與戲劇教育間的跨域距離,成為資源可近性的實際困境
2024年,青藝盟由20位居住於不同縣市的戲劇教師,進行每週一次,一次安排2位固定教師前往8所合作慈輝班授課,學校分布於台中、花蓮、嘉義、桃園、新北、苗栗、基隆等地。每週總通勤里程高達3,800公里,相當於環島38圈,顯見在交通與人力配置的成本仍亟需克服。
尤其非都會地區缺乏就近師資,須仰賴跨區支援,進一步提高交通開銷。例如從台北派遣講師至嘉義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一堂課的來回交通費用(高鐵與接駁計程車)最高將近4,000元,遠高於教育部核定的講師費用。
青藝盟深知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因此,我們積極推動「在地師資庫」的建構,期望達到「各地有師、就近授課」的目標,減少通勤負擔與資源浪費。自2022年起,「牽風箏的人」計畫已開始致力培育專屬教學藝術家,並於2025年擴大與衛武營合作,然而,師資培訓需等待時間發酵,現階段仍面臨的人力與交通成本仍需要外界協助。
(二) 戲劇教育,點亮特殊境遇青少年的生命力:青藝盟與愛的里程數共創SDGs影響力
「愛的里程數」計畫提供多元移動方案,能夠協助青藝盟成為輸送專業能力與串連的平台,使戲劇教學的服務不再被需求所在地與專業資源間的移動成本所困,增加全台中介青少年接觸戲劇表演的機會,讓青少年戲劇教育在校園裡影響生命,若我們能因此帶回一個面臨風險的青少年,不只省下了日後可能會有的社會成本,台灣也能夠有更多變得更好的可能,同時,提供輟學少年與社會邁向永續發展目標的能量。
l SDG 3.5 提升少年心理健康:用戲劇教育提升少年社會情緒學習能力
l SDGs 4.5 平等包容的教育:讓特殊境遇少年融入課程不被遺漏
l SDGs 10.2 增強社會包容:促進社會對於中輟學生的理解避免刻板印象
l SDGs 17.17 跨部門跨領域合作:串連跨領域產官學部門夥伴共同投入
l CRC 兒童權利公約預防輟學倡議:少年受教權、人格發展權、文化近用權
登入會員即表示同意服務條款與隱私政策
透過一個裕隆集團帳戶使用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