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無通知!
從產地出發,陪伴農業生產者,走在友善耕作的路上
雲林縣、新竹縣、臺南市、桃園市、臺北市、苗栗縣
雲林縣、新竹縣、臺南市、桃園市、臺北市、苗栗縣

目前金額:0

0%
目標金額:203,000

愛的人數:0 人

專案期間:2025年8月14日 ~ 2026年9月30日

贊助金額:

提醒: 贊助金額最低額度為300元

問題意識 |土地惡化、食安風險下,友善農民的困境被看不見

台灣農業與飲食現況挑戰

(1) 每公頃農藥使用量達13.87公斤,居世界第一,國人一年平均攝入約2公斤農藥,對環境與健康造成威脅。

(2) 台灣糧食自給率下降、食物通膨高居亞洲第二(30.7%),近七成糧食仰賴進口。 

(3) 有超過一半的農民(55.73%)為小型農業工作者,投入友善耕作卻缺乏資源、通路與理解。土地正在惡化,但這些友善環境生產者,往往無法被消費市場看見與支持。

組織介紹|從產地出發,連結人與土地的友善耕作的食農平台

▍成立宗旨

三小文創成立於2012年,位於雲林斗六,從產地出發,一個推動友善農業與永續飲食的友善食農平台。

▍我們想解決的問題

台灣農村面臨人口外流與高齡化問題,許多友善的耕作者長期投入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卻因產量較低、成本較高,在市場上缺乏價格優勢與通路資源,常被忽略或邊緣化。從事有機友善的農民不僅缺乏穩定銷售管道,也難以進入主流市場,加上消費者對食材來源與耕作方式的理解有限,導致這些努力守護土地的生產者,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與認同。

▍我們的行動方式

透過農夫市集、產地拜訪、體驗活動與食農教育,串聯城市與產地,讓消費者理解食材背後的故事,支持友善耕作與環境永續。

▍業務內容與延伸服務

我們開發貼近地方特色的產品與消費體驗,採用台灣產製、來源透明、經過把關的原物料,直接與農民合作,提高其收益與能見度。也協助企業規劃 ESG 整合方案,打造共好的永續合作模式。

▍團隊特性

團隊成員來自專案管理、活動策劃、社群行銷與設計等多元領域,其中半數為雲林在地人,熟悉農村脈絡與地方文化。團隊具備現場實作與跨域整合能力,長期與在地農民穩定合作,並擁有豐富的活動執行經驗。

組織成果

三小文創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推動友善農業與永續食農,開發貼近地方的產品與消費體驗,並提供企業 ESG 整合解決方案。我們經常走入產地、拜訪農民、參與地方活動與市集規劃,實踐從土地出發的行動價值,並已逐步達成以里程碑: 

▍友善農業網絡 建立已合作超過130家友善環境生產者,協助取得農產品標章與檢驗資格,並銷售逾300項農、漁、牧產品,支持其持續推動友善耕作。 

▍企業ESG整合服務 累積服務超過30家上市櫃企業,提供ESG專案整合、企業禮品設計與庇護工場包裝合作。指標客戶包含統一超商、富邦金控、台灣大哥大、SOGO百貨、華新麗華、友達光電、凱基證券等。 

▍指標通路上架與銷售 與統一超商合作,產品於全台500家門市上架,連續四年通過標準上架審核,累積銷售超過萬件物產,實際帶動友善耕作面積與農產能見度。  

▍物產開發與銷售 持續推進三大主軸業務:(1) 地域物產開發與販售、(2) 企業禮品客製與ESG專案整合、(3) 產地開發與通路經營。 

▍地方創生行動 透過地方陪伴與產業串接,已於雲林地區創造超過20個活潑且具彈性的在地就業機會,促進青年返鄉與農業合作,推動地方創生實踐。

案例分享

(1) 李家蜂蜜:逐花而居的蜂農日常,讓友善土地的故事被看見 

① 故事背景|世代養蜂,一家逐花而居 

李家蜂蜜位於雲林崙背,從父親一代開始投入養蜂,如今已傳承四十餘年。2015年,第二代年輕夫妻正式接棒,每年隨著花期,帶著蜂箱舉家遷移至台中太平山採集龍眼與荔枝蜜,逐花而居的生活辛苦卻踏實,「蜂箱載到哪裡,家就在哪裡」,是他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② 我們的陪伴|走進產地,走入市集  

三小市集走入崙背產地拜訪時,看見的不只是技術傳承,更是對自然節氣與土地的敬意。李家長期專注養蜂,卻缺乏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機會。在我們的邀請與協助下,他們首次參與小農市集,親自與顧客分享蜂蜜的來源與堅持,也第一次看到「被看見」的感動。 


③ 改變與意義|讓品牌與理念被聽見  

從只出現在農路邊,到走進城市市集,李家蜂蜜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也看見蜂產品更多的可能。「我們也希望大家吃得安心,願意選擇真正天然的蜂蜜。」這不只是賣產品,更是讓土地與家的故事有了出口。若未來能有穩定的交通資源支持,將能讓像李家這樣的產地故事,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中。

(2) 梔心朋友:讓地方與生態都被看見,友善黃梔子企業好田計畫

① 故事背景|一朵梔子花,牽起土地與人的情感  

嘉義大林的上林里,家榕姐與丈夫簡大哥接手老香蕉園,轉型友善耕作種植梔子花,並成立「梔心朋友」品牌(如圖5)。他們不只推動農村女性培力,更結合農業與生態保育,申請「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串聯社區與青農,守護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棲息地。  但這些努力的背後,仍面臨農村普遍的挑戰:高齡化、勞動力不足、農產需要人力採收與推廣,生態保育也仰賴人到場維護。若沒有人走進來,這些故事與努力很容易被埋沒。 

② 我們的行動|用移動串連農村勞動與環境保育  

三小市集與企業攜手推動的「好田計畫」,第五年來到上林。我們組織了一場包含產地導覽、友善農務體驗、月桃粿製作、桌遊學習與棲地維護的行動。 這場活動橫跨雲林至嘉義,我們需載運物資、前往田區協助黃梔子採收、拜訪青農筍園維護水塘與棲地,並將月桃粿親手送給社區長輩。


③ 改變與意義|讓「共好」的可能成真

這場串連「友善農業、社區照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不只是一日體驗,而是真正走進產地的共創與陪伴。我們讓團隊與參與者走進農村現場,參與實質勞動、推動產地教育、理解生態需求,並帶走故事與行動的力量。 對三小市集來說,每一次移動,不只是路程,更是我們與土地、人、環境之間產生真實連結的方式。

用車需求


1. 我們致力於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台灣友善耕作的小型農民長期面臨市場邊緣化、通路缺乏與品牌能見度不足的困境,無法將農產品傳遞給消費者。同時,農村人口外流導致地方勞力不足、產地體驗與農事勞動需仰賴外部支援才能持續進行。社會大眾對土地與食物生產過程理解薄弱,導致友善耕作價值難以獲得社會認同與回報。

三小市集從產地出發,透過建立值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成為一個溝通橋樑,讓生產與消費關係更正向地互動,目標讓生產者獲得合理收入、並轉型友善耕種,讓在地農業與土地得以永續經營。也讓消費者更認識食材背後的故事、購買到安心、來源清楚的農產,從生活中融入食農,一起參與農業改變。

2. 我們需要的移動服務是什麼?

三小市集的行動遍及雲林、嘉義、台中、新竹、台南與台北等地,日常工作高度仰賴交通工具,尤其在籌辦農夫市集、拜訪產地、執行教育活動與支援農務現場等情境中,更需靈活與穩定的移動能力。目前具體的用車需求如下:


● 雲林市集(每週一次)

穩定舉辦在地友善農夫市集,需固定運送農產、物資與佈展設備,讓大家更貼近生產者。

產地拜訪(每月1–3次)|新竹、台南等地

深入產地與小農面對面交流,進行農法紀錄、通路協力與品牌輔導,實踐從產地出發的支持行動。

好田計畫(不定期)|桃園、苗栗等地

支援企業ESG行動、與企業合作推動食農體驗與共創行動,協助地方採收、環境保育與社區共餐等活動,提升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的可能。

食農活動(每月1–2次)|雲林

舉辦食材的教育活動,向大眾推廣友善農業與環境意識,需載運教具、農產品與人員。

外縣市市集(每1–3個月一次)|新竹、台北

跨區域參與主題市集與推廣活動,讓友善農民的產品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也讓各地的消費者接觸產地故事。

若能透過「愛的里程數」共享車資源,將可減少行政與交通成本,提高行動彈性與跨區效率,讓友善農民與土地的故事走得更遠、更穩定。

3. 我們預期的社會影響力與成效是什麼?

每一次的移動,都是一次串連農村與城市的行動。穩定的交通工具,將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拜訪產地、帶動農民參與市集、推動企業參與食農行動。透過「愛的里程數」的支持,我們將能擴大行動範圍、提升參與頻率,讓友善耕作被更多人理解與支持,也讓永續農業、地方照護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有機會在真實的移動路徑中實現。

這不僅是協助三小市集完成任務,更是一起打造一條「看見土地、回到地方」的永續行動之路。